您现在所在的位置:首页 -- 企业文化 -- 六队大家谈
六队大家谈
六队记忆

发布日期:2016-11-10 浏览次数:100次

分享到:

--写在地质六队组建五十周年

退休干部  田景华

 

        上世纪65年夏,大学毕业的我兴冲冲来到地质部门参加工作。对一个师范毕业的年轻人来说,到地质部门工作,实在难以想象,不可思忆。在陕西地质局报到后,随即被分配在地质普查九队工作,即现在的陕西地矿第六地质队的前身。

        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,从学校走上工作岗位,对一切都是新鲜好奇。终生难忘的首先是浮耀修、贾文春两人对我的热情接待。当时贾师付送我到普九队队部蒿岔峪的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。由于我对山区旷野缺乏思想准备,将刚穿的一双新布鞋走了二、三十里山路石头滩就被磨透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在蒿岔峪里,那里没有房子,我住在生产队打麦场上搭的单帐蓬里。沟河潺潺流水,寂静深夜夜鹰的凄叫,给我留下深刻地记忆。清晨,手掘工任天福上班时肩扛两根坑道支撑木,一步一个脚印行走在山坡小道上。他的举动使我看到劳动的艰辛。不日,我被分配到西潼峪工作,去时李四森师傅为我带路。他人高马大,身体魁梧,健步如飞。翻过山岭,穿过树林,跨跃小溪,他把我甩掉很大一节。冯伯荣谨言慎行,工作认真微细,一丝不苟给我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。我心里想,这地质队的一切,真够我好好学习的。

        是年冬,我队在西潼峪开始修建理进山简易公路,记得许汉林参与此事,地质六队从此拉开了灿烂辉煌的序幕。

        一九六六年是地质六队大干快上的一年。这年六队承地质找矿新发现的地气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人气,足足大干了大半年。这年春夏,潼关秦岭山沟处处人流、车辆攒动,到处一派繁忙景象。深山炮声不断,山坡钻机轰鸣。陕西地质局系统各路技术人才汇集六队,湖南、江西钻探生力军齐聚潼关,再加上65年末一批复转军人,蓬勃发展的地质六队总人数达到八百人左右,成为潼关县首屈一指的大单位。

        但随着“文化大革命”的开始,“十年动乱”使六队的发展停滞不前。1975年邓小平主政国务院,在整顿抓生产的背景下,六队生产有了大起色。在组织涣散,纪律松驰,无政府主义横行的日子里,要完成生产任务是个大问题。冯承德、米忠述两职工把党支部建在钻机上,对团结钻机,凝聚生产力量,按时完成生产任务起了很大的作用。这个经验,当时还整理成单行材料在陕西地质局系统推广交流。

        时光荏冉。随着地矿事业的发展,地质六队北上内蒙古、河北省地区组建地质部第四地质大队,地质六队名字在陕西省地质局消失,其工作区域由未北上人员组成的陕西省第五地质队继续开展工作。1980年书记兼队长刘铭简,经常带领管理人员下基层抓生产,队部常演“空城计”。这年五月,地质部长孙大光突然来队视察,因生活办公条件十分简陋。中午吃饭,我情急之下用食堂簸米的簸箕将饭菜端到所谓的招待所让部长用餐。1981年上半年,何大函、郑志鹏在潼关县招待所提交了小秦岭金矿脉储量报告。在此前后省黄金公司在潼关办起了省金矿厂。

        1982年地质部第四地质大队回归陕西,与陕西地质局第五地质队合并,重新恢复了陕西省第六地质队的建制。

        八十年代中后期,六队开闯了地质队勘查开发一体化发展的先河。大力推动第三产业发展,先后兴办了马赛克、大修、饮料、养殖等一批三产实体。更为值得记忆的是,在那时候为增加职工收入,同时解决采矿资金,队组织职工自愿集资入股,开创了股份制在六队的初步尝试。为地质六队九十年代辉煌发展打下了基础。在此期间,朱训部长曾到地质六队潼关金矿勘察基地视察,对六队勘查开发一体化发展实践给予了高度评价。

        九十年代前期,地质六队走上一个辉煌发展的新阶段。队一手抓金矿地质勘查,一手抓金矿开采和选矿。特别是地质六队与潼关后勤部队办的秦河金矿厂,黄金产量年年升高,六队黄金产量最好时年产量达到1-2千公斤。在此大潮下,陕西省和潼关县都相继迈入全国黄金生产大省、大县行列,地质六队也探索出一条探、采、选一条龙的生产发展模式。

        巨大的经济效益提升了地质六队的社会知明度。一时间地质六队成为西北地区驰名单位。山西、青海、甘肃、四川、江苏等省的同行前来参观学习取经。《陕西日报》也以“金科状元”整版报导宣传。除省地质局系统表扬外,员天春队长出席地质部先进生产工作者表彰大会,并介绍地质六队事迹。秦河金矿六队职工包阿二,出席了西安市先进生产工作者表彰大会。

        此期,地质部张文岳副部长、寿嘉华副部长相继来地质六队视察。原队党委书记藏玉明在甘肃工作的老同事、后担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同志,在陕西视察调研时也曾到地质六队潼关生产基地,并派员到家探望藏玉明。

        在成绩荣耀的背后,也有许多不可忘记的辛酸和错折。潼关地区一些黄金生产单位以省上名义压六队。什么“不务正业”、“抢别人的饭碗”、“破坏了资源和环境”等等的说法四起,甚至地质部也有人说这是“富了和尚穷了庙”。就在这种环境下,六队始终坚守信念,从未停下自己前进的脚步。

        新世纪前后,地质六队在发展、停滞、再发展中艰难前行。如今已初步探索出一条地质勘查、工程地质整装前行的模式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,职工思想不断的解放,科技手段不断的改进提高,经济实力不断的增强。

        经济发展是职工生活改善的基础和条件,地质六队五十年的历程生动的回答了这一问题。建队初期潼关西潼峪的毛毡活动房,上世纪七、八十年代代王基地的平房,和现在代王基地、西安基地的楼房,都生动地说明职工生活的改善。特别要说的是:六队历届领导班子都很关心职工生活,在改善职工办公、住宿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,做出了很大的贡献。现在眼前优美的住宅,平整清洁的路面,花香树绿的花园,欢快愉乐的篮球场,老年活动室等,无不想起他们。

        峥嵘岁月五十年,弹指一挥间。地质六队有艰苦创业的辛酸,有脱离轨道的惨痛教训,更有创新进取获得辉煌成就的荣耀。欣喜的看到,进入“十三五”在年轻的新一代领导班子的带领下,全队团结,创业劲头十足,一个新六队正在满怀信心的走向未来,我们相信六队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,衷心祝愿六队在新的征程中取得更大进步。